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

科技新聞評論:”Alibaba extends startup cloud program to Singapore“

科技新聞評論:”Alibaba extends startup cloud program to Singapore“, Mar 17, 2016



就像AWS穩固的領導地位一樣,阿里雲(Aliyun or AliCloud)在中國的公有雲服務市場地位早已經是大哥了,但是在海外,阿里雲還沒能抬起頭來。正確地來說,阿里雲還沒真正開始經營海外市場。

阿里巴巴選擇從新加坡開始,進軍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,這個選擇挺合理。新加坡夠國際化,市場開放,國際人才充沛,創業風氣鼎盛,又是東南亞地區首善之都,短期可當作阿里雲進軍東南亞市場的前進指揮中心,長期亦有連結歐美先進國家市場的可能性。

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,無論是語言或是文化方面,對於中國的接受度亦大於世界大多數國家地區;而透過阿里雲的合作和輔導,會有更多的機會能將新加坡的新創服務導入中國市場。這項優勢也會是新加坡新創團隊和其背後的加速器與創投公司,選擇與阿里雲合作的誘因。

新聞中提到阿里巴巴提供給被挑選中的新創團隊,為期一年,美金1萬元的免費額度使用阿里雲服務,頂尖的新創團隊還可以給更高的額度(美金1.8萬元)。其實我覺得,好小氣喔。

一年一萬美金的雲端服務費用,對新創團隊而言雖然是不無小補,說少不少,但是每個月只有美金8百多元的額度免費拿來燒雲端服務,說真的也不多。有物報告的讀者中,正在創業或計劃創業的,亦或是曾經創業過的,都大有人在,相信他們多半同意我的說法。就算加碼到美金1.8萬元,折合每個月15,對一個有點成績的新創而言還真是不耐燒的。


一個成功的網路、行動或是電商方面的新創公司,每個月花在雲端平台相關的費用,例如HostingDBCDNSecurity等等方面的服務,可能會花多少錢,一般人可能沒什麼概念。而我的工作剛好跟台灣本土新創中某幾家頗有成績的團隊有些往來,略知一二。他們有做電話相關服務App的,有做視訊直播的,有做RTB即時競價服務的等等,都是這兩年相當成功的新創公司。舉這幾家成功的新創公司當例子,來自這些雲端服務平台公司(例如AWS, Akamai)的帳單,每個月都是幾萬美金起跳。而一年一萬美金的額度,折合每個月美金833元,真的只夠塞牙縫。




科技新聞評論:”Apple signs up to Google Cloud services“

科技新聞評論:”Apple signs up to Google Cloud services“, Mar 17, 2016




Alphabet在去年十一月請來矽谷科技圈大人物Diana Greene主掌雲端事業發展大計,近來Google Cloud連連傳出捷報。繼今年二月從Amazon的雲端服務AWS (Amazon Web Services) 手中拿下知名客戶線上音樂平台Spotify之後,三月又搶到更大咖的Apple

Apple2011年發表iCloud服務,主要是替Apple的用戶將相片和影片等檔案儲存到雲端。目前使用iCloud服務的用戶號稱超過7.8億人,每個用戶依合約不同可以使用5GB1TB不等的儲存容量,所以這項服務的儲存量與網路流量可謂相當驚人,對任何一家雲端服務業者而言,Apple都是一個巨無霸級的大客戶。

這次AppleGoogle達成的協議,就是將部分iCloud服務轉移到Google Cloud。而iCloud原本是使用AWSMicrosoft AzureApple自建的資料中心共同來提供服務的。Apple iCloud2012年開始使用AWS平台,據悉Apple一年要付10億美金給AWS,約佔AWS營收的一成。

雖然只是從競爭者手中拿下部分的iCloud服務,但是對Google雲端事業而言,這的確是值得慶祝的重大的勝利。而AppleGoogle的這項合作有什麼值得觀察之處呢?

首先,從市場面來看,Google Cloud雖然起步較晚,在全球雲端服務的市場佔有率才只有4%左右,不但遠不如雲端業界龍頭的AWS (31%),連追趕老二Microsoft Azure (10%) 和老三IBM Softlayer/BlueMix (7%) 都還有一點吃力。但是現在看起來聲勢大漲,好像有點急起直追的味道。

再者,AppleGoogle互相視為主要敵人,尤其在行動裝置系統iOSAndroid上的競爭打得不可開交。但是他們倆在雲端服務上卻變成了合作的夥伴?或許這是Apple降低對AWSAzure依賴的權宜之計。這個推斷其來有自,因為傳聞Apple計劃在未來幾年再建造三個資料中心,自有的資料中心將從原本的四個增加到七個,目的也是降低對公有雲服務平台的依賴。


大膽猜測,AppleGoogle的這個合作,也許不會太長久。但是無論如何,Google Cloud這場勝仗意義非凡,已經向領先群靠近了一大步。




科技新聞評論:”Google launches Cloud Dataproc service out of beta“

科技新聞評論:”Google launches Cloud Dataproc service out of beta“, Feb. 22, 2016




20159月推出beta版,經過將近半年的整備工作之後,Google新的雲端服務Cloud Dataproc日前正式上線。Cloud Dataproc是提供用來儲存和處理大數據的管理工具服務,並支援當今最重要的大數據平台HadoopSpark

目前Google Cloud Platform雲端服務整體市場佔有率約為4%,不但遠遠落後此領域的巨頭Amazon AWS (31%),而且也還排在Microsoft AzureIBM Cloud / SoftLayer之後。Google在雲端服務起步較晚,尤其是企業市場的發展腳步有點緩慢。對Google來說,先別理會那遙遙領先的Amazon了,就算是排行老二和老三的MicrosoftIBM也都不是省油的燈,畢竟它們都是企業市場的老手了,而Google卻是新手。

先不論產品面之優劣,Google如何在大數據服務市場發展值得觀察。雖然Google已加入戰局,並且針對目前主流的Hadoop和逐漸興起的Spark都支援,但是與競爭對手們相比較,也不過是“me too”而已,而領先者早已提供大數據工具服務。從商業策略來看,即便“me too”不是個好策略,晚到總比缺席來得好,重點是如何差異化。Google Cloud Dataproc結合本身其他的服務,例如Cloud Dataflow, Cloud Pub/Sub, Cloud Storage, Cloud Bigtable, BigQuery等,以期能夠趕上對手們,在這裡扳回一城。

科技新聞評論:”Cisco is buying CliQr for $260M to expand its hybrid cloud management solutions“

科技新聞評論:”Cisco is buying CliQr for $260M to expand its hybrid cloud management solutions“, Mar. 1, 2016



最愛買公司的公司Cisco(思科),宣布要買CliQr Technologies。這是Cisco過去二十多年買的195公司了。真是個shopper

CliQr是一家專攻雲服務整合和管理的新創公司。若以Cisco目前的營業主軸和主要產品線來看,收購CliQr的直接效益似乎不大,畢竟Cisco主要的定位是產品供應商,而不是雲端服務供應商,未來應該也不會有進軍雲端服務市場挑戰AAmazon AWS的驚人之舉。然而,這個收購有其道理,因為未來所有的客戶都會在私有雲、公有雲和混合雲三種架構之間做個選擇,若是有一個可以連結三種形態雲架構的整合和管理工具,那麼無論客戶選擇使用私有雲、公有雲,還是混合雲,都能牢牢綁住客戶與Cisco之間的關係。CliQr這樣的工具就能扮演這個角色,Cisco不會因為客戶IT大舉搬往公有雲而變得毫無價值。

近年來資訊產業變化很快,對傳統的IT廠商,例如IBM, HP, Dell, Microsoft, Oracle等大廠都造成不小的衝擊。Cisco當然也面臨成長與轉型的巨大挑戰,必須依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發展策略,並且快速提供新產品來因應。Cisco原本就是全世界最大的網路設備供應商,近年已跨足許多其他領域的產品和技術,例如運算、儲存、視訊等,當然也少不了雲端市場。這位市值高達1,300億美金的巨人,銀彈充沛,買公司毫不手軟,除了能自行開發技術和產品以外,缺什麼就乾脆直接到市場上物色對象,用買的比較快。

近十多年來科技新世界已被新興勢力所佔領,如網路世界的Google,雲端服務的Amazon,還有虛擬化與私有雲技術的VMware。他們各自雄踞一方,而傳統IT大廠在這些新的領域卻沒有重要的角色可以扮演,各個都焦慮感十足。面對新一代霸主們的氣勢,這些傳統大廠顯得招架不住,老態龍鍾。除了中興少主Satya Nadella將微軟拉回一點聲勢外,目前中氣還算足的就數Cisco了。

無論是新霸主或是亟欲回春的傳統大廠,共通點就是抓住「雲」。雲端服務或是雲端技術的蓬勃發展是現在完成進行式,「雲」不但是當今產業發展主流,也是生存策略硬道理。



PChome個人新聞台「水沸騰了就會不斷地冒泡兒」

2023.12.31 23:40,發現多年前在PChome個人新聞台「 水沸騰了就會不斷地冒泡兒 」的部落格文章還在,特此紀錄留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