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

新聞報導「地震研究的 4 項成果:台南和花蓮大地震都被預估了啊!2019/04/19」讀後有感

前陣子看了這篇報導:「地震研究的 4 項成果:台南和花蓮大地震都被預估了啊!」(2019年4月19日),有感而發。


「未來30年台灣孕震構造之發震機率」這份研究,是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馬國鳳教授在擔任台灣地震科學中心(TEC)主任時期完成的。從2017年7月我開始進行H.E.R.O.創業計畫初期半年多,曾請她擔任我們的顧問給予指導和協助。藉由馬教授的分享,讓我們對地震的知識和台灣環境有更多了解。

這項研究在2015.1.1正式發表,其實是有30年和50年兩個版本,分別推估台灣各主要斷層帶,在未來30年和50年內,發生某個規模以上地震的機率。


台灣孕震構造之發震機率圖。資料來源: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TEC十週年記者會


地圖上那幾條黃色或紅色的線,就是台灣主要的活動斷層。而顏色愈深(暗紅色或是棕色)的線,代表那條斷層在未來30或50年內發生破裂,並且造成某個嚴重地震規模(分別是規模6.5/6.7/7.0)以上,也就是發生大地震的機率愈大。

其中30年這張圖(此篇報導之附圖),編號25的後甲里斷層和編號32的米崙斷層,顏色最深,在這兩條線上發生大地震的機率很高。果然不久後,在2017.02.11就發生規模5.7的台南地震,隔年2018.02.06發生規模6.2的花蓮大地震。

去年0206花蓮大地震之後,馬教授言談中難掩她的扼腕,總覺得能在事前多做些什麼的話,就不會有這麼大的災害了。因為TEC在2014年完成這項研究時,就已經明確知道花蓮米崙斷層存在很高的風險。可是研究結果只能提供長期的發生機率,並沒有辦法明確地指出發生的精確時間和地點。因此,即使有這份研究,也無法說服政府和民眾願意多做些努力,進行提早預防地震災害的實際行動。

去年0206花蓮地震發生後,很不幸地造成嚴重的損害和傷亡。花蓮市的統帥大飯店和幾公里外的雲翠大樓倒塌。這次地震造成17死和數百人輕重傷。

人類對於地震的了解非常有限,掌握度遠低於其他氣象的類別,譬如降雨、寒流、颱風、PM2.5...,發生的時間、地點、範圍和強度等等預報資訊。即便這些類別的氣象預報技術已經比從前進步很多了,還是時有不準確的情況,氣象局老是被民眾罵。更別提地震了,根本沒有辦法有令人滿意的預報。我們曾拜訪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,了解他們的十足努力,展現出來的成果其實令我們非常感佩,但是老百姓還是不領情。大家都忘了,人類畢竟不是老天的對手啊!

我們幾乎可以確定,並且很悲觀地說,在我們有生之年,人類都不可能擁有地震「預測」(prediction) 的能力。而提升地震「早期預警」(Earthquake Early Warning, EEW) 的技術和服務水準,還是未來幾十年人類減少地震災害的重點工作之一。



PChome個人新聞台「水沸騰了就會不斷地冒泡兒」

2023.12.31 23:40,發現多年前在PChome個人新聞台「 水沸騰了就會不斷地冒泡兒 」的部落格文章還在,特此紀錄留念。